列王紀下

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首頁  | 目錄  



1 王差遣人招聚猶大耶路撒冷 的眾長老來。
2 王和猶大 眾人、與耶路撒冷 的居民、並祭司、先知、和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耶和華殿裡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
3 王站在柱旁、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的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眾民都服從這約。
4 王吩咐大祭司希勒家、和副祭司、並把門的、將那為巴力、和亞舍拉、並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裡搬出來、在耶路撒冷 外汲淪溪旁的田間燒了、把灰拿到 伯特利 去。
5 從前猶大 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 城邑的丘壇、和耶路撒冷 的周圍燒香.現在王都廢去.又廢去向巴力、和日、月、行星、〔行星或作十二宮〕並天上萬象、燒香的人.
6 又從耶和華殿裡、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 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
7 又拆毀耶和華殿裡孌童的屋子、就是婦女為亞舍拉織帳子的屋子.
8 並且從猶大 的城邑帶眾祭司來、污穢祭司燒香的丘壇、從迦巴直到 別是巴 、又拆毀城門旁的丘壇、這丘壇在邑宰約書亞門前、進城門的左邊。
9 但是丘壇的祭司不登耶路撒冷 耶和華的壇、只在他們弟兄中間喫無酵餅.
10 又污穢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許人在那裡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
11 又將猶大 列王在耶和華殿門旁、太監拿單米勒靠近遊廊的屋子、向日頭所獻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日車。
12 猶大 列王在亞哈斯 樓頂上所築的壇、和瑪拿西 在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築的壇、王都拆毀打碎了、就把灰倒在汲淪溪中。
13 從前以色列所羅門耶路撒冷 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 人可憎的神亞斯他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築的丘壇、王都污穢了。
14 又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將人的骨頭充滿了那地方。
15 他將 伯特利 的壇、就是叫以色列 人陷在罪裡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的那壇、都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
16 約西亞 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裡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
17 約西亞 問說、我所看見的是甚麼碑。那城裡的人回答說、先前有神人從猶大 來、預先說王現在向 伯特利 壇所行的事、這就是他的墓碑。
18 約西亞 說、由他罷.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不動他的骸骨、也不動從撒瑪利亞 來那先知的骸骨。
19 從前以色列 諸王在撒瑪利亞 的城邑、建築丘壇的殿、惹動耶和華的怒氣、現在約西亞 都廢去了、就如他在 伯特利 所行的一般.
20 又將丘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就回耶路撒冷 去了。
21 王吩咐眾民說、你們當照這約書上所寫的、向耶和華你們的 神守逾越節。
22 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 人、和以色列猶大 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
23 只有約西亞 王十八年在耶路撒冷 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
24猶大 國和耶路撒冷 所有交鬼的、行巫術的、與家中的神像、和偶像、並一切可憎之物、約西亞 盡都除掉、成就了祭司希勒家在耶和華殿裡所得律法書上所寫的話。
25約西亞 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的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 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
26 然而耶和華向猶大 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 諸事惹動他。
27 耶和華說、我必將猶大 人從我面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 人一般.我必棄掉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 、和我所說立我名的殿。
28 約西亞 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 列王記上。
29 約西亞 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 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 在米吉多、就殺了他。
30 他的臣僕、用車將他的屍首從米吉多送到耶路撒冷 、葬在他自己的墳墓裡。國民膏約西亞 的兒子約哈斯、接續他父親作王。
31 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 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哈慕他、是立拿人 耶利米 的女兒。
32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33 法老尼哥將約哈斯鎖禁在哈馬地的利比拉、不許他在耶路撒冷 作王.又罰猶大 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
34 法老尼哥立約西亞 的兒子以利亞 敬接續他父親約西亞 作王、給他改名叫約雅敬、卻將約哈斯帶到埃及、他就死在那裡。
35 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徵取金銀.按著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
36 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 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西布大、是魯瑪人毗大雅的女兒。
37 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Print This Page

 | 下章 | 目錄 | 首頁


Visit full site
- "太初有道..." -

*


*


*


*


*


*


*